全國服務熱線:400-800-5060 |
發展孩子學習能力,學數學,不再是難題! |
1學數學不可能跨越式發展 首先應當了解兒童對于數學的認知有其自身的發展規律。著名兒童心理學家皮亞杰的發生認識論很早就有了世界范圍的研究。皮亞杰根據大量實驗研究,確認兒童的認識發展具有連續的階段性順序。兒童從獲得數量守恒到長度、質量守恒,再到面積、容積(體積)守恒,有著逐步發展的漸進過程。這些概念的守恒都是學習數學的基礎。 幾十年來,皮亞杰的理論不斷受到考驗與挑戰,但教學必須符合兒童的年齡特征,必須以兒童一定的成熟為前提,早已是不同流派兒童心理學家都認同的共識。從小學教學實踐層面看,大多數超前認數、計算的兒童,入學后隨著時間的推移,優勢逐漸喪失。其中一部分學生在運用數學解決實際問題的學習中,常常反應不佳。究其原因,往往是由于過早投入學習,缺乏相關活動經歷與生活經驗??傊?,理論和實踐都能告訴我們,良好的學前教育的首要策略是讓孩子慢慢長大,而不是揠苗助長,指望兒童跨越式發展。 2家長如何順應孩子的發展 孩子發展的不平衡是客觀存在的。有些孩子抽象思維發展快,有些孩子形象思維發展快。即使是聰明的孩子,也會有某些方面發展比較遲緩,這都很正常。對于家長來說,一是要有足夠的耐心,二是適當給予輔導。這里各舉一例。同事的外甥,很多方面有過人的表現,就是左右不分,讀一年級了依然如此。 我給同事看我國著名兒童心理學家朱智賢等人上世紀60年代的實驗研究報告,得到的結果與皮亞杰1929年在瑞士、艾爾金1961年在美國,所作的同類實驗結果基本相同,結論是“兒童左右概念的發展,有規律地經過三個階段……第三階段,兒童比較概括地、靈活地掌握左右概念(9—11歲)?!?/p> 實驗表明,隨著年齡的增長,一般兒童能自發地進入掌握左右概念的第三階段。同事釋然:“那就耐心等待吧”。朋友的小孩,文學天賦非常突出,從小出口成章,大孩子都喜歡聽他講故事??墒巧闲W了,10以內的計算還要扳手指。家長發現了,本能反應是“制止”。其實這是兒童處在動作思維階段的典型表現,不是一朝一夕所能擺脫的。簡單制止不但于事無補,反而給孩子增加不必要的心理壓力,積聚討厭數學、害怕計算的情緒??扇〉膶Σ咧?,讓孩子把手放到身后去彎手指,或者握拳,想著數手指,同時通過擺小棒、圓片等學具,掌握數的組成,也就是引導孩子逐步從動作思維到形象思維,再到抽象思維。家長按此建議,一個多月后問題解決了。 3生活中滲透學齡前兒童的數學教育 家長如何輔導學齡前的孩子學習數學?一個司空見慣的誤區是將數學思維等同于語文的積累,依賴背誦。例如,讓小孩依次背數,1、2、3、4、5……,每個數意味著什么?不知道。又如,一年級暑假,趕在老師教學前,讓孩子背誦乘法口訣,美其名曰“超前學習,提早準備”。豈不知這是助長孩子死記硬背,是強迫孩子用記憶代替思維、代替理解。說重點,如同訓練小狗小貓。馴養師發出一個指令,動物叫兩聲,給兩塊糖。這樣形成的只能是一種似乎與數學有關的條件反射。 事實上,在日常生活中有著大量的、豐富的數學教育資源與契機,最佳的教學是無痕的。比如,吃飯了,叫孩子去抽筷子?!拔覂筛?,爸爸兩根,媽媽兩根”,“3雙筷子一共幾根呢?”這是平時,“今天來了兩個客人,還要多拿幾根筷子?這其中不僅內涵加法的概念,還有乘法的原型,同數連加。數與運算在孩子頭腦中有了實在的意義。又如,分水果。6個蘋果,你吃了1個,還剩幾個?然后媽媽吃1個、爸爸吃1個,還剩幾個?再如,切西瓜,“你來指揮,爸爸切”。極其自然的空間想象,物體的等分、分數的孕伏,以及球的剖面、球與圓的聯系,都蘊含在其中。再說一個極端的案例:一個女孩,小學五年級已考出鋼琴九級,但數學學到長方體的表面積、體積計算時感到難以分辨,無從下手。原來在她的成長過程中,除了娃娃、長毛絨玩具,從沒接觸過積木,沒有動手操作實踐的體驗。為了讓孩子有更多的時間練琴,幼兒園、學校布置的手工作業,都由家長代勞。童年時期空間思維的缺乏,釀成了幾何學習的障礙。 因此,在孩子早期發展階段,家長應該創造條件讓孩子玩各種各樣的動手玩具,特別是拆裝玩具,鼓勵孩子自己做實驗,自己完成手工制作。這是兒童最好的學習,不僅有利于動手實踐能力的培養,也能為數學學習積累很多綜合的感知、體悟經驗。 4做一個冷靜的觀察者和引導者 作為家長,一方面要順應孩子的發展,另一方面又要善于觀察,發現孩子的興趣、特長,施加積極的引導。有位考入清華大學建筑學院的學生,最近在抱怨自己的父母,為什么小時候不逼著她學畫畫。原因是她喜愛建筑,入學后絕大多數課程,只要努力都能爭取前三名的成績,只有素描課,無論怎樣刻苦,只能勉強及格。 有很多能力確實需要早期培養,等到孩子自己發現想要彌補,已經為時過晚。兒童畢竟是幼稚的,需要成人的引導,完全由著孩子任性發展,無疑是家長的失職。 教育之難也在于此。所謂引導,不是將自己的喜好、意愿強加給孩子,而是基于觀察,基于對孩子興趣、愛好、特長的了解與分析,因勢利導,順勢而為。 說到家庭的數學教育,很多家長會聯想到“奧數”學習。對于學有余力的孩子,如果喜歡數學、喜歡智力的挑戰,那么參加“奧數”學習,不失為一種可取的選擇。道理很簡單,沒有刺激,就沒有反應,智力的潛能需要激活。 反之,如果孩子不喜歡數學,那就大可不必因為人家的孩子在學“奧數”,逼迫自己的孩子也去學習“奧數”。不妨類比體育,本意是“增強人民體質”,但進入比賽、競技,為了獲得奧運獎牌,又有幾位運動員能夠全身而退。當然,運動員為了國家的榮譽而付出是值得的。家長應當為孩子的發展權衡得失。 5家庭學習輔導重在興趣激發與習慣培養 孩子進入學校學習之后,家長最主要的任務不是天天檢查作業、簽字,而是協助老師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與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如何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有很多適合家長的方式方法。這里介紹一位老教授的做法。教授退休在家,每天孫子放學回家,針對數學學科,與孫子交流當天的學習收獲。開始學習加法了,爺爺說:“好,進了數學的大門”。 過幾天,學了減法,繼續鼓勵:“有進步,會加進來,還會減回去”。二年級學了乘法,爺爺說:“了不起,100個2連加,都麻煩啊,來告訴爺爺,怎么寫三秒鐘解決問題”。等到學了除法,爺爺激動地說:“哇,加減乘法都會了,快成小數學家了?!边@種最樸實、最高級的培養興趣的方式,給了筆者極大的啟發:小學數學每一個基本的核心知識點,幾乎都能找到令兒童激動的理由! 如何培養孩子良好的學習習慣?如今,聽寫生字詞成了家長每天必須完成的語文作業,“家默”成了一個家喻戶曉的新名詞。 一方面,語文教師不應將鞏固生字詞的任務,轉嫁給家長;另一方面,家長也應著眼于孩子學習習慣的培養,想辦法擺脫。 例如,有些家長讓孩子自己給自己聽寫,每天不就七、八個生字詞嗎,分兩批自己記、自己默。這其實是培養孩子學習自覺性、主動性的有效方式。 數學作業孩子不會做,最好的辦法不是家長教,而是指導孩子看課本,看書上的例題是怎樣解答的,還可以回想老師是怎樣教的,同學是怎樣交流的。這是教會孩子掌握學習的方法。孩子做完作業后,應該讓其自己檢查,數學作業的檢查方法,一是復查,二是驗算,三是用不同的解法看是否得到相同結果。家長檢查簽字實乃下策。有的孩子回家作業注意力不集中,邊做邊玩??梢宰尯⒆幼约航o自己規定完成時間,還可以桌上放一鬧鐘,予以提醒。個別家長發現孩子完成作業時間還早,就追加作業,往往適得其反。要讓孩子估計自己完成作業要多久,養成時間觀念,知道拖拖拉拉對自己沒好處,做完就能玩。 6數學學習困難學生怎樣實施家庭輔導 孩子數學學習有困難,家長應該留意觀察,尋找原因。因為有些導致學習出錯的原因,老師在課堂上較難發現。例如,曾經有一位家長帶著孩子前來咨詢,說孩子23總是寫成32,語文也有類似現象,偏旁左右顛倒。我一看,孩子腳上的鞋子左右腳穿反了。 于是建議家長,首先教孩子分辨鞋子的左右腳,然后體會穿對了更舒服。以后每天自己先把鞋子放好,再伸腳去穿。這樣從生活細節入手,沒多久偏旁、數字顛倒的現象就消失了。這一極端的例子說明生活習慣也可能會給學習帶來不容忽視的影響。 有些孩子感覺數學計算枯燥乏味,家長可以與孩子玩一些數學計算的親子游戲,如用撲克牌“算24”。孩子贏了,把四個數組成的綜合算式寫下來。實踐表明,“算24”是提高小學生運算能力的有效手段。有些孩子數學題錯誤較多,家長可以發揮與教師不一樣的作用,不是替代老師直接教孩子做題或講解,而是幫助孩子建立一本錯題本。抄寫錯題之后讓孩子自己看錯在哪里,怎樣訂正。這又是一個促進孩子自主發現錯誤、矯正錯誤的學習過程。等到單元測驗時,家長不是重復老師的復習,只要讓孩子看看近來錯了那幾題,哪里忘了或搞錯了,什么地方自己最容易粗心。 期中、期末考試前同樣做法,幾次反復就能把孩子的錯誤降到最低,成績自然就提高了。很多家長采納這一建議之后發現,在小學階段幫助孩子養成自己梳理學習錯誤,自主找出原因并糾錯的習慣,進入中學就省心了。 |
上一篇:提高自己注意力素質的方法 下一篇:思維導圖比傳統學習記憶方法的優勢 |
返回列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