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服務熱線:400-800-5060 |
提高記憶力的最好方法;先訓練注意力 |
中國有個寓言《學弈》。大意說的是兩個人同向當時的的圍棋高手弈秋學圍棋。“其一人專心致志,聽弈秋之為聽:一人雖聽之。一心以為有鴻鵠將至,思拔弓繳而射之。雖與之俱學,弗若知矣。為是其智弗若與日:非然也”。 意思是說,這兩個雖一起學習,但一個專心致志,另一個則總是想著射鳥,結果二人的棋術進展可想而知。 這則寓言告訴我們,學習成績的差距并不是由于智力,而由注意程度的差距造成的。只有集中注意力,才能獲得滿意的學記效果;如果在學記時分散注意力,即使是花費很長時間,也不會有明顯的學記效果。有很多青少年深知這個道理,也常常尤其注意力不集中苦惱,下面簡單介紹幾種訓練注意力的方法: 訓練1; 把收音機的音量逐漸關小到剛能聽清楚時認真地聽,聽3分鐘后回憶聽到的內容 訓練2; 在桌子上擺三四件小物品,如瓶子、鉛筆、書本、水杯等,對每件物品進行追蹤思考各兩分鐘,即在兩分鐘之內思考與某件物品的一系列有關內容,比如思考瓶子時,想到各種各樣瓶子,想出到瓶子的各種各樣用途,想到瓶子的制造,造制玻璃的來源等。 這時,控制自己不想別的物品,兩分種后,立刻把注意力轉移到第二件物品上,開始時較難做到兩分鐘后的迅速轉移,但如果每天練習10多分鐘,兩周后情況就大有好轉了。 訓練3; 盯一張畫,閉上眼睛,回憶畫的內容,盡量做到完整,例如畫中的人物,衣著、桌椅及各種擺設?;貞浐蟊犻_眼睛再一下原畫,如不完整,再重新回憶一遍。這個訓練既可培養注意力集中的能力,也可提高更廣范的想象能力。 或者,在地圖上尋找一個不太熟悉的城鎮,在圖上找出各個標記數字與其對應的建筑物,也能提高觀察時集中注意力的能力。 訓練4; 準備一張白紙,用7分鐘時間寫完1—300這個一系列的數字。測驗前先練習一下,感到書寫流利。很有把握后再開始,注意掌握時間,越接近結束速度會越慢,稍微放慢就會寫不完。一般到199時每個數到不1分鐘,后面的數字書寫每個要超過一秒鐘,別外換行書寫也需花時間。 測驗要求,能看清所寫的字,不至于潦草,寫錯了不許改,也不許做標記,接著寫下去。到規定時間,如寫不不完必須停筆。 結果評定:每一次差出現在100以前為注意力較差;出現在100—180間為注意力一般;出現在181—240間是注意力較好的;超過240出差錯或者完全對是注意力優秀??偟牟铄e在7個以上為較差,錯4—7個為一般,錯2—3個為較好;只錯一個為優秀。如果差錯在100以內就出現了。但總的差錯只有一兩次,這種注意力仍是屬于較好的,要是到180后哮出錯但錯的較多,說明這個人易于集中注意力,但很難維持下去。在規定時間內寫不完鍘說明反應速度慢。 將測驗情況記錄,留與以后的測驗作比較。 訓練5; 假設你在讀一本書,看一本雜志或一張報紙,你對并不感興趣,突然發現自己想到了大約10年前在墨西哥看的一一場斗牛,你是怎樣想到那里去的呢?看一下那本書你嘉許會發現你所讀的最后一句話寫的是遇難船發出了失事信號,集中分析一下思路,我可能會回憶出下面的過程: 遇難船使你想起了英法大戰中的船只,有的人得救了,有的人沉沒了。你想到了4位死去的著名牧師,他們把自己的救生圈留給了水手。有一枚郵票記念他們,由此你想到其他的一些復印郵票硬幣和5分鎳幣上的野牛,野牛又使你想到了公牛以及墨西哥的斗牛,這種集中注意力的練習實際上隨時隨地都可以進行。 經常在噪音或者其他干擾環境中學習的人,要特別注意穩定情緒,不必一遇到不順心的干擾就大動肝火。情緒不像動作,一旦激發起來便不易平靜,結果對注意力的危害比出現干擾現象更大。要暗示自己保持平靜,這就是最好的集中注意力訓練。 訓練6; 從300開始倒數,每次遞減3位數。如300、297、294.倒數至0,測定所需時間 要求讀出聲,讀錯的就原數重讀,如“294”錯讀為“293”時。要重讀“294”測驗前先想想其規律。例如,每數10次就會出現一個“0”(270、240、210……)個位數出現的周期性變化。 結果評定:2分鐘內讀完為優秀,2.5分鐘內讀完為較好,3分鐘讀完為一般,超過3分鐘為較差,這一測驗吸宜自己與自己比較,把每次測驗所需時間對比就行了。 訓練7; 這個練習又稱為“頭腦抽屜”訓練,是練習集中注意力的一種重要方法。請把自己選擇3個思考題。這3個題的主要內容必須是沒有聯系的。如:科研課題,工作計劃、小說、電影情節,旅游活動或自身成長的某段經歷等都可以。題目選定后同,對每個題思考3分鐘。在思考某一個題時,一定要集中精力,思想上不能開小差,尤其不能想其他兩個問題。一個題思考3分鐘后,立即轉入對下一個題的思考。 集中注意力的訓練形式可以多種多樣,隨處都可以因地制宜進行訓練。例如,有時在等人、侯車,周圍是種繁雜的現象和噪聲,這時可以做一些背書或者兩位數的乘、除心算,這種心算沒有集中的注意力是無法進行的。 |
上一篇:記憶力好成績自然好 下一篇:學會“思維導圖” 贏在21世紀 |
返回列表 |